文書寫作技巧:如何讓你的個人陳述脫穎而出

還記得我第一次開始寫留學文書的時候,是在一個有點混亂的下午。桌上放著幾份成績單、推薦信、還有那張空白的 Word 檔。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這篇文章好像不只是幾段文字,而是一扇門——它決定我能不能跨進那個夢想中的學校。結果我盯著螢幕發呆了半個小時,什麼都打不出來。

後來我才明白,很多人第一次寫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時都會這樣: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也不確定什麼樣的內容才「打動人」。但其實,這篇文章的關鍵並不是把自己寫得多完美,而是要讓招生官「看到你這個人」。

把「自我介紹」變成「故事」

一開始我犯了一個典型錯誤——把個人陳述寫成履歷補充。
我列出成績、社團經歷、比賽名次,看起來很完整,但讀起來就像一份報告。
直到有一次,我給老師看初稿,他只說了一句:「這篇文章裡沒有你。」

那句話我印象很深。
後來我開始試著用「故事」去寫。比如我參加社區志願活動時,不只是寫「我幫忙整理書籍、協助活動」,而是描述當時的場景:狹窄的書庫、堆滿灰塵的書本、我第一次主動向陌生人介紹活動的緊張感。這些細節讓文章變得有畫面,也更真實。

招生官每天要讀成百上千份文書,他們不會記得誰的 GPA 是 3.9 還是 4.0,但會記得那個在河邊清垃圾、卻仍笑著說「至少水面乾淨一點」的學生。

尋找你獨特的那條主線

寫文書最困難的部分,是選擇哪些故事要寫、哪些該捨棄。
我那時候想講的太多:比賽經驗、社團活動、研究報告、志工計畫……結果寫著寫著整篇就變成流水帳。

後來我發現,一篇好的個人陳述應該有「主線」,就像拍電影要有劇情主題。
我的主線是「從好奇到行動」,講我怎麼從對環境議題的興趣,走到實際參與專題研究。每個段落都圍繞這個主題,無論是參加比賽、做報告,還是失敗的經驗,最後都能呼應回這個「主題」。

那一刻我終於明白,招生官想看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為什麼去做、怎麼做、從中學到什麼」。

別害怕展示你的掙扎

很多人覺得文書要「完美」,但真實的故事反而更打動人。
我有位朋友申請商學院,他在文書裡坦承自己大一時團隊合作失敗、被老師批評到幾乎放棄。可是他沒有避開這段經歷,而是描述他怎麼重新調整、學會溝通、最後帶隊拿到地區獎。
他後來說:「我覺得那段挫敗是整篇文章的靈魂。」

這句話我完全同意。
因為成長往往來自掙扎,而不是順利。當招生官看到一個能誠實面對缺點、又努力突破困境的人,他們會覺得這樣的學生更真實,也更有潛力。

別只寫「我想讀這個專業」,要寫「為什麼」

很多人的結尾都會寫:「我想申請這個學校,因為我對這個領域充滿熱情。」
但招生官每天要看幾百份這樣的句子。
如果你能說清楚「為什麼這個學校、為什麼這個方向」,那篇文書的質感就完全不同。

像我後來申請環境科學時,我不是單純寫「我對環境議題有興趣」,而是提到我曾參加一場社區河川調查,發現數據蒐集和政策落實之間的落差,這讓我開始關注「科學研究如何真正影響社會」。
當我在結尾提到這所學校有「社區環境政策實踐項目」時,整個動機就更有說服力。

修改,是文書變好的唯一途徑

我大概改了七次文書。
每一次都刪掉一些「聽起來不錯但沒必要」的句子,比如「我是一個勤奮的人」「我一直很努力」這類。這些話每個人都會寫,但沒有人會因此被錄取。
我把它們換成具體的例子:

那時候我們連續三天熬夜整理數據,凌晨的實驗室裡只剩我和一盞檯燈,我突然覺得這種孤單的專注感,就是我喜歡科研的理由。

那一刻我明白,具體比形容詞更有力量。

結尾的「一點點誠懇」

文書的最後一段,其實不需要太「華麗」。
我後來改成一個很簡單的結尾:

我不知道自己未來會不會真的改變世界,但我想先從理解世界開始。希望在貴校的學習能讓我有這樣的機會。

老師看到那段的時候說:「這句話很你。」
我當時才發現,也許最打動人的,從來都不是技巧,而是真誠。

最後想說

現在回頭看,我寫文書最大的收穫不是被哪間學校錄取,而是重新認識自己。
那些我以為微不足道的小故事、那些曾讓我焦慮的錯誤、那些深夜寫到想刪掉整篇的時刻——最後都變成了我故事的一部分。

如果你現在也正在為個人陳述煩惱,不妨先放下「完美」這兩個字。
去想想你真正想講的故事,你做這些事時的感受,你希望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你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那篇文章自然會變得有力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