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加速邁向綠色與數位轉型,教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是逐漸演變為創新能力的孵化器。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整個社會走向永續與科技驅動的未來中,扮演著愈發關鍵的角色。人們開始思考,傳統的大學學位是否還足以培養出能應對這些轉型挑戰的年輕人才?或者,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目標與方法?
一份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佈的研究報告便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這份報告來自「教育與創新實踐共同體」(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Community,簡稱EIPC),是歐盟「新歐洲創新議程」中關於吸引、培育與留住深科技人才的旗艦行動之一。它不僅梳理了歐洲各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典型作法,還透過具體案例說明如何在大學教育階段有效培養綠色與數位創新所需的核心能力。
事實上,「能力」這個詞在報告中被反覆提及,絕非偶然。我們早已脫離了那個靠死記硬背和標準答案就能立足社會的時代。在綠色經濟崛起、人工智慧重塑職場的當下,真正的競爭力更多來自那些「無法被機器取代」的素質,例如批判性思維、跨學科理解、團隊協作,以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以德國的漢娜為例。她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攻讀環境工程,原本只是因為對再生能源感興趣而選了這個科系。但一門跨學科的工作坊徹底改變了她的學習軌跡。這門課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為一座虛擬城市設計綠色交通方案。他們需要使用資料分析工具、研究真實案例,還得向業界導師進行簡報。對漢娜來說,這已不再是課堂作業,而是一場真實的社會挑戰。
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將「永續思維」納入幾乎所有專業課程中,無論你主修的是商業、心理學還是文學。校方的理念非常明確:每一位畢業生都應具備應對氣候變遷的基本認知,並懂得如何結合自身專業背景推動社會改變。換句話說,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培養某一產業的「技術人才」,而是要塑造「能在任何產業中引領轉型的創新者」。
當然,課程改革並不只是加進一些新內容那麼簡單,更像是一場對教育結構的系統性重設。例如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推動「挑戰式學習」(Challenge-based Learning),讓學生圍繞真實問題進行探索與實作。這種學習方式強調動手能力與團隊合作,而非僅僅依賴期末考試來評估成果。
從整體趨勢來看,這些改革共同的方向是:以「能力本位」取代「知識本位」,讓高等教育在綠色與數位雙重轉型中發揮更深遠的策略性作用。報告中特別強調,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跨界思維,融合科技、人文與生態意識。如同一位法國教授所說:「未來最稀缺的人才,不是最懂AI的人,而是那些懂AI也懂如何用它創造綠色未來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趨勢也悄悄影響著成人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結構。一些國家已開始打破傳統學制的限制,探索更具彈性的學習途徑。例如,瑞典在成人教育中引入「微證書」(micro-credentials),讓職場人士可透過短期課程迅速補足綠色技能,如碳排管理、循環經濟等。這樣的做法也受到不少科技企業的歡迎,因為它讓員工能夠低成本地與技術發展保持同步。
當然,這些制度創新的背後,需要強而有力的政策支持。OECD在報告中指出,若歐洲希望真正實現綠色與數位的轉型,在教育政策層面就必須釋放更多彈性與資源。例如,為大學提供資金與制度上的誘因,鼓勵其與企業共建課程,甚至在國家層面制定「未來技能框架」,對綠色與數位能力的內涵與評估標準進行統一。
然而,即使政策再理想,若無落地的土壤,也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因此,這份報告特別強調「同行學習」與「實踐社群」的重要性。透過建立像EIPC這樣的跨國網絡,高等教育機構與政策制定者可以在真實情境中彼此學習、共同進化,讓教育真正成為社會創新的第一線。
最後,也許我們可以借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教師的話來總結這一趨勢:「我們教學生如何適應未來,其實是在教他們如何創造未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如今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而我們需要思考的,不只是「該教什麼」,更要認真面對:「我們為誰而教,又希望他們去改變什麼世界?」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