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年選擇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整體減少了?

 近年來,海外大學頻頻傳出預算緊縮與裁員的消息。英國的約克大學、卡迪夫大學,以及澳洲的悉尼科技大學等高校,都因財政壓力而採取削減支出與縮減課程的措施。表面上看,這似乎只是個別院校的財務困境,但其背後折射出的,卻是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人數明顯下降所帶來的連鎖反應。要理解這一現象,需要從經濟、政策、教育供給、就業市場與價值觀等多重面向加以分析。


經濟壓力與家庭財務困境

過去十餘年,中國家庭財富的積累與資產增值,為留學熱潮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然而,近幾年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家庭財務承壓,成為留學需求下滑的主要原因。

房地產作為中產家庭最主要的資產載體,價格波動劇烈。許多原本計劃透過出售或抵押房產支持子女留學的家庭,如今面臨資產縮水、貸款壓力增加的雙重困境。同時,部分高收入行業群體也受到影響,例如互聯網大廠的裁員潮、傳統金融業獎金縮水,使不少中產家庭的現金流明顯緊縮。

在此背景下,赴英、美、澳、加等傳統留學目的地的高昂費用(本科四年往往超過人民幣 200 萬元)愈發沉重。這促使家庭轉向性價比更高的選擇。香港、新加坡因學制短、地理位置近、獎學金機會多而受到青睞;馬來西亞與部分歐洲國家(如德國、荷蘭)則因學費與生活成本較低,成為所謂「教育消費降級」的代表。

政策信號與國內教育供給的轉向

除了經濟因素之外,政策層面的引導同樣深刻影響著留學選擇。近年來,中國教育部多次發佈「留學預警」,雖未針對特定國家,但傳遞出的訊息是:海外留學不再被視為唯一且穩妥的最佳途徑。

與此同時,國內高等教育資源持續擴張。重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的可及性逐步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家庭對留學的依賴性降低,出國不再是「必選項」。

此外,中外合作辦學、國際課程高中以及海外大學在中國設立的分校,正日益滿足部分家庭對國際化教育的需求。這些選擇不僅降低了成本,也減少跨國搬遷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分流了潛在的留學生。

就業市場的現實困境

如果說經濟與政策是「推力」,那麼就業市場的變化則是更具衝擊的「拉力」。

過去,海外名校碩士學歷幾乎是進入跨國企業、金融機構或諮詢公司的「敲門磚」。然而,隨著國際格局變化,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收縮趨勢明顯。一些企業將亞太區總部轉移至東南亞,另一些則乾脆縮減甚至退出中國市場。對於留學生而言,曾經依賴的就業土壤正逐步消失。

在國內市場,互聯網與金融行業依舊具吸引力,但競爭愈發激烈。本土碩博畢業生已成為主要對手,許多留學生回國後發現海外學歷並未帶來預期中的優勢,甚至有人被迫轉向考公或考編以追求穩定。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行業已出現「學歷貶值」現象。單憑海外碩士學位,若缺乏實務經驗,優勢有限。僅有頂尖學歷、豐富實習經歷,且具備家庭資源支持的少數學生,仍能保有明顯優勢。而對大多數普通留學生而言,就業的不確定性已成為重要的勸退因素。

代際認知差異與價值觀重塑

除了宏觀環境與現實困境,家庭內部的價值觀變化亦在影響留學趨勢。

上一代父母普遍將「開拓視野、進入名校」視為教育投資的核心,而年輕一代學生則更注重「性價比」與「投入產出比」。當他們看到前幾屆留學生回國後依然面臨就業焦慮,甚至需要依靠家庭資源時,便會重新審視留學的意義。

與此同時,國內教育與職場環境也在塑造新的導向。在部分行業中,國內碩博與海外碩士的差距正在縮小;在另一些領域,實際經驗與社交資源甚至比學歷更為重要。這種趨勢進一步削弱了海外學歷的光環。

因此,越來越多家庭選擇「教育理性回歸」:不再盲目追逐名校標籤,而是根據子女職涯規劃與家庭財務狀況,尋找更務實的方案。

區域替代與市場再平衡

留學人數的下降並不意味需求消失,而是呈現出新的分化與再平衡。

  • 傳統目的地降溫:英、美、澳、加的申請量明顯下滑,特別是一年制碩士課程,不再是「標配」。

  • 港新熱度上升:香港、新加坡因性價比高、學制短、地理位置近而備受追捧。

  • 東南亞與歐洲的崛起:馬來西亞、泰國,以及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以低費用和簡便生活吸引了不少學生。

  • 境內國際化教育興起:中外合作辦學與海外分校,在中國直接提供國際課程,成為替代或過渡選項。

這種趨勢顯示,留學需求並未消退,而是進入了新的結構性調整階段。


未來展望:從「規模擴張」到「品質競爭」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留學市場將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競爭」。

一方面,仍堅持選擇英美澳加的家庭,大多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與資源,他們追求的不僅是學歷,還包括長期海外發展與身份規劃。另一方面,多數普通家庭則傾向於謹慎選擇,更加重視性價比與就業前景。

此外,隨著線上教育、短期海外課程、境內外合作辦學模式的興起,傳統意義上的「全程海外留學」可能逐漸減少。未來的留學,或將更像一種「教育路徑組合」:學生在國內接受部分國際課程,再配合短期海外交流,以達到成本與收益的平衡。

綜上,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人數的減少,是經濟現實、政策導向、就業困境與價值觀轉變共同作用的結果。傳統留學目的地吸引力下降,而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部分歐洲國家憑藉高性價比成為新的增長點。

這並不意味著「留學的價值消失」,而是其意義正在重塑:從單一的學歷躍升,轉向更注重長期規劃、身份布局與跨文化資源整合。對普通家庭而言,教育投資進入更理性的時代;對仍選擇出國的學生而言,關鍵在於如何善用「跨國資訊差」與全球化機會,將留學真正轉化為差異化競爭力。

留學不再是光環,而是一種工具。能否發揮效用,取決於個人、家庭與環境的共同選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