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溫度的國際教育:當學生成為社交與情緒學習的共同設計者

在當今全球教育的發展趨勢中,「社交與情緒學習(SEL)」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尤其在國際教育領域,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語言與家庭背景,如何讓SEL課程不流於形式、不只是每週一次的檢核清單,而是真正觸動人心、貼近學生生活,成為許多學校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位來自美國高中的學生Krish,曾分享他對學校SEL課程的觀察。他坦言,多數時候的課程內容顯得制式、空泛,講述同理心的教材聽起來更像是道德演講,而非貼近真實情境的引導。更令人無奈的是,課程時常因導師的臨場判斷被略過或即興發揮,讓學生的參與體驗參差不齊。對Krish來說,當這樣的「社群時光」缺乏溫度與意義,學生很難真正感受到歸屬感。

其實,這樣的挑戰並不只存在於學生端。一位國際學校的學部主任Laura指出,多數教師並未受過SEL專業訓練。雖然學校常會提供一套預設教材,但教師往往更傾向依據個人經驗和風格,自行發展內容以與學生建立關係。這看似靈活,卻也導致了缺乏整體目標與一致性,讓SEL容易淪為毫無方向的即興演出。

這樣的現象,在文化多元、結構彈性的國際學校中尤其明顯。教師來自世界各地,學生背景多元,若僅依賴統一模板難以應對這種多樣性。Krish與Laura意識到,與其設計一套從上而下、由行政主導的課綱,不如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參與者與共同創造者。

他們的第一步是重新定義「導師」的角色。不再期望每位教師都成為SEL全才,而是轉為「引導者」,與學生一同策劃內容,並根據導師的個人專長(如理財、汽車維修、時間管理等)設計主題工作坊,甚至邀請家長或外部講者一同參與。

他們進一步以學生調查為基礎,深入了解各年級的需求。結果顯示,九年級學生希望提升時間與任務管理能力;十年級則渴望建立人際連結與理解情緒;十一年級對生活技能與自我反思產生興趣;而十二年級學生則表達了想要成為學弟妹導師的強烈意願。這些真實回饋成為他們設計課程的根據,而非臆測或外部壓力。

他們將課程內容依年級層層展開:九年級聚焦執行功能與衝動控制,學習筆記、時間管理與職涯規劃技巧;十年級著重人際關係與情緒理解,透過衝突解決、性教育與回饋練習培養同理心;十一年級課程以實用生活技能為主,如租屋、財務、料理、法律常識等,並搭配年度自我反思日誌;而十二年級學生則全面參與教學設計與帶領,從「學習者」成長為「引導者」。

這樣的設計不僅以學生為核心,也融合發展心理學理論。他們引用了Dweck的成長型心態理論、Sweller的認知負荷理論與Deci和Ryan的自我決定理論,並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導師教學手冊,內容包含引導技巧、情境對話範例與學習目標說明,幫助教師掌握節奏與定位角色。

此外,他們也創建了線上協作平台(如Slack頻道),成為教師間交流經驗與問題的即時支援系統。在這個過程中,Krish負責向學生收集回饋,Laura則與教師保持溝通,師生間形成了一種持續對話與協作的機制。

這套系統的重點不在於「上課」,而是打造一個真正具有「人味」的學習共同體。透過實踐,他們也整理出幾項值得參考的經驗法則:第一,千萬不要假設現行的SEL課程已經有效;第二,設計過程中必須納入學生與家長的真實聲音;第三,明確區分各年齡層的發展需求並對應學習目標;第四,給予教師必要的引導與工具支援;最後,也是最重要的──SEL不應只是課表上的一門課,而是一場全校社群的集體練習。

打造這樣的課程絕非一蹴可幾。Laura坦言,他們也仍在修正與學習的過程中。但透過持續傾聽、反思與試驗,他們開始看見學生的回應變得更真誠、參與度提高,也讓教師從原本的「被動執行者」轉為「主動合作人」。這樣的過程不僅改善了SEL的品質,更重建了整體校園的人際連結與文化氛圍。

對所有關注國際教育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值得借鏡的案例:當我們願意放下控制、讓學生參與設計,他們將給出比我們預期更成熟、更具洞見的答案。畢竟,學習從來都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對話。而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溫度、有力量的教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