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習關乎生死:從美國小鎮的泥流災難,看見真正的學習力

在學習這件事上,我們常以為「學」是汲取知識的過程,而「習」則是熟練與內化。可當這兩者碰上真正的危機與挑戰,學習的定義往往變得截然不同——它變成了一種生存的能力,一種對環境的感知和行動的準備。來自美國加州的蒙特西托小鎮(Montecito)居民,或許能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

2018年1月的某個凌晨,當地居民柯蒂斯・斯金(Curtis Skene)從睡夢中驚醒。他原以為只是場普通的雨,但幾秒鐘後,一輛汽車連同整面牆衝進他家,伴隨著厚達五公尺、黏稠如瀝青的泥流。那晚,火光在黑暗中閃爍,鄰居家的房子起火,整條街區被泥石流吞沒。他逃到高處,一棵橄欖樹下,眼睜睜看著整個社區被泥土吞噬。

斯金後來說,那是一場「幾乎死去」的經歷。也是從那天起,他開始學習,從一個對社區事務一無所知的普通人,成為一位重建工作的推動者。他說:「我原本不知道自己選區的官員是誰,也沒看過地方新聞。但我明白一件事——我們必須行動,馬上行動。」

他不是唯一一位開始學習並採取行動的人。曾任聖塔芭芭拉消防局長的派特・麥克艾羅伊(Pat McElroy)在退休後,也因這場災難重新投入社區保護的行列。他熟知火災與風暴帶來的風險,知道火後的山坡一旦遇雨,將成為致命威脅。於是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創辦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募得超過六百萬美元,並在六條穿越小鎮的溪流上架設金屬防護網,以攔阻山上滾落的石塊與枯木。

這些看似工程性的行動,其實正是學習的具體化。他們學習的不只是資料,而是整合經驗、情感與環境反饋的一種方式。他們從過去忽視自然規律的錯誤中領悟,開始理解「過去的安全」並不保證「未來的平靜」。

類似的故事在西方社會並不罕見。在歐洲的荷蘭,人們世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與水爭地是他們的日常。他們發展出世界最先進的水利防洪系統,但那背後的每一項技術,都是數百年來對災害的反思與學習的結果。荷蘭的孩童從小學開始學習水的知識,不只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存續。

回到蒙特西托。災後第五年,鎮上又迎來暴雨,短短時間內降下超過14公分的雨量,泥流再次湧入社區。但這一次,不再是無防備的迎擊。新建的攔砂壩擋住了大量泥土,金屬網攔截了山上滾落的石頭與枯木,儘管仍有警戒,但整體損害已大幅降低。斯金後來說:「如果不是我們當初挺身而出,今天可能又是另一場悲劇。」

學習從來不是只有課本與考試。當你被困在自然的震撼中,或是面對一場足以顛覆日常的變故時,你會發現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學到教訓,並據此改變我們的選擇與行動。

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參訪重建完成的攔砂壩時對居民說:「我感謝你們的驕傲與精神,感謝你們彼此守護,這才是真正不可取代的價值。」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政治人物的套語,但對當地居民來說,它是對他們努力的肯定,也是學習真正落地的證明。

今日的蒙特西托,雖然仍舊面對風險,但也逐漸建立出自己的「災後學習模式」。居民之間的溝通更緊密,與政府的互動不再只是單向的被動接收,而是一種共同設計未來的主動參與。對於其他面臨氣候變遷威脅的社區來說,這正是一種值得借鏡的「學習模板」。

有人說,學習就是從錯誤中不斷爬起來。也有人說,學習是讓一個人變得謙卑與堅韌的過程。蒙特西托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其實還包括一種看見彼此的能力:在災難後仍願意彼此信任、共同設計未來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能救一個人,更能守住整個社區。



當你下次聽見雨聲,或許會想起這些故事。對某些人來說,那不再只是浪漫或安靜的背景聲,而是一種需要警醒與學習的訊號。而這份覺察,正是學習最深刻的起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