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利桑那沙漠的廣袤荒野中,隱藏著一座令人驚嘆的建築群,宛如科幻電影中的場景。這裡是「生物圈2號」,一座由玻璃穹頂、金字塔和塔樓組成的巨大設施,占地約三英畝,內部打造了熱帶雨林、熱帶草原、霧霾沙漠、紅樹林濕地,甚至還有一個比奧運泳池還大的海洋和活珊瑚礁。它像是一個微縮版的地球,名字「生物圈2號」也正是為了呼應我們生活的地球——生物圈1號。
上世紀90年代初,八個人被封閉在這裡,與外界隔絕兩年,嘗試在這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態系統中生活。這次實驗的初衷是探索未來太空殖民地生活的可能性——畢竟如果人類要在月球或火星上定居,必須先掌握如何在封閉環境中生存。實驗人員種植自己的食物,循環利用廢水,照料那些為他們提供氧氣的植物。
然而,現實遠比設想複雜。氧氣含量急劇下降,令實驗者出現了高原反應似的疲勞症狀,二氧化碳水準卻不斷升高。許多動物,包括授粉昆蟲都意外死亡。雖然他們靠種植的食物度日,但體重明顯下降,成了節食研究的經典案例。實驗最終不得不引入外部氧氣補給,引來外界的質疑和嘲弄,很多人稱這是「失敗的實驗」,甚至嘲笑為「新紀元的偽科學」。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科學家開始重新評估生物圈2號的價值。加州理工的科學史學家麗莎·蘭德指出,今天當億萬富翁熱衷私人太空計畫、談論太空殖民時,我們更應該從這個實驗中汲取教訓,反思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正面臨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帶來的嚴峻挑戰。如今,這座設施成為氣候變遷研究的前沿陣地,幫助科學家深入理解地球生態系統的運作。
實驗的發起人約翰·艾倫,本身是一位環保主義者和藝術家,他與一群生活在新墨西哥鄉村生態村的朋友們,懷抱著對自然的敬畏和技術融合的夢想,想建造一個密封生態系統,去探究地球的複雜性。富豪埃德·巴斯出資約1.5億美元(約合今天的4.4億美元)支持這個宏大工程。1984年動工後,這座設施成為當時最大且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的人工生態系統。
雖然裡面的生態系統都不能做到百分百還原自然環境,但每個區域都盡力模仿真實植被及其動物群。農田種植了穀物,地下管道系統調節溫度和濕度,廢水循環利用系統保證了作物灌溉,空調冷凝水甚至成為飲用水來源。實驗計畫維持百年,但八位實驗者從1991年9月進入後,沒人確定他們能否挺過兩年。
實驗過程中,氧氣從正常的21%下降到約14%,這相當於海拔11000英尺(約3350公尺)的氧氣含量。隨著氧氣驟降,成員們疲憊不堪,種植、勞作變得異常艱難。經過多方研究,專家發現問題的根源竟然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當初為了讓植物快速成長,添加的富營養土壤激活了大量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消耗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而年輕的樹木和灌木還不足以抵消這種影響。正如現任副主任約翰·亞當斯所說:「我們看不到的土壤微生物,實際上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極為巨大。」
另一出乎意料的問題是,授粉昆蟲大量消失。原因或是由於一種名為「長角瘋蟻」的螞蟻爆發,捕食了昆蟲,也有科學家猜測玻璃封閉阻擋了紫外線,而蜜蜂正是靠紫外線尋找花朵。為了保護植物,一些成員甚至開始用手給花朵授粉。面對生態系統的脆弱,他們不斷嘗試修剪植物,調整管理,以減緩氧氣下降的趨勢。
這些經歷給其中一位成員馬克·尼爾森留下深刻印象。他表示,身處一個封閉的小世界裡,能親眼見證自己生命依賴的整個生態系統是多麼脆弱和重要,這種體驗讓他對「永續生活」有了全新的認識。正如他在著作《玻璃下的生命》中寫道,「你明白自己是系統的一部分,系統就是你的生命支持,這種感受會深刻改變你的思維。」
這場實驗雖然在當時遭遇質疑,媒體也充滿負面報導,有人認為這不是真正的科學,因為它由富豪資助,且參與者多非傳統學者。但如今,這些看法已漸漸改變。環境科學家們認為,生物圈2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具價值的生態實驗平台,幫助科學家們提前模擬氣候變遷的影響。
例如,德國弗賴堡大學的克里斯蒂安·維爾納利用這裡的熱帶雨林模擬未來乾旱情景,發現某些樹木透過深入土壤深層水源得以存活,同時乾旱應激樹釋放出的揮發性有機物有助於形成雨雲。海洋生物學家黛安·湯普森則在這裡研究珊瑚對海洋酸化和熱浪的反應,探索是否透過益生菌或預先「訓練」珊瑚提高其抗逆性。
明尼蘇達大學的生態學家大衛·蒂爾曼回憶,當年看到生物圈2號後,他深刻體會到地球獨一無二的價值。他估算,若未來太空殖民地像生物圈2號一樣運轉,每人每月的生活成本可能高達八萬多美元,而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生命能持續。相比之下,地球免費提供給我們的生態服務,是何等珍貴和不可替代。
這段經歷讓許多人意識到,遠離地球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只是簡單的個體,而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複雜精細,任何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帶來連鎖反應。如今,生物圈2號的故事不只是太空探索的科幻,而是真實警示我們保護地球的必要。
美國科學作家約翰·麥克菲在一次訪談中說:「當你真正經歷了這樣的生態系統生活,才懂得自然是多麼的珍貴和脆弱。」他用自己在阿拉斯加荒野徒步時的故事說明,哪怕是最堅韌的人,也無法在沒有水和氧氣的地方生存太久。生物圈2號就是一個巨大的教室,教會我們尊重和保護我們唯一的家園。
今天,這座「未來實驗室」依然活躍在亞利桑那的沙漠中,成為地球生態變化的前沿觀察點。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學習,不是逃離地球,而是更深刻理解地球,珍惜地球,讓我們的未來更加永續。生物圈2號的故事,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生命、環境和未來的態度,也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成為地球的「生物圈一號」的守護者。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