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X
- 電子郵件
- 其他應用程式
當我們談論語言與國籍之間的關係時,很容易陷入「一語一國」的直觀想像。看到「法語」,我們可能立刻聯想到「法國人」;提到「西班牙語」,腦中浮現的是鬥牛與佛朗明哥。然而,真實世界遠比這些印象複雜得多。語言與國籍的關係,就像一張錯綜複雜的網,交織著歷史、文化、政治與個人認同。對於教育者與學習者而言,理解這種關係,不僅有助於語言學習本身,也能開啟更開放、多元的人文視野。
從十八、十九世紀現代民族國家的誕生開始,語言便常常被視為民族團結的核心。義大利統一就是一個明顯例子。在統一前,義大利各地有不同的方言,彼此之間甚至難以溝通。為了建立共同的國族認同,義大利人開始推行「標準義大利語」,並以此作為文化與政治凝聚的基礎。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捷克、芬蘭與匈牙利等地,語言復興運動與爭取獨立的腳步幾乎同步進行,彷彿語言本身就是國族精神的血液。
然而,語言與國籍的連結並不總是這麼清晰。以前南斯拉夫為例,在這個曾經統一的國度中,人們主要使用的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Serbo-Croatian),但隨著政治解體,原本的語言也被細分為斯洛維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波士尼亞語與塞爾維亞語。這種語言上的「分裂」,其實是一種文化與政治自我區隔的表現。在這些新興國家中,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宣告身份的方式。
但也有完全不同的例子。瑞士是一個多語國家,有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與羅曼什語四種官方語言,卻仍維持強烈的國族認同。加拿大也在英法雙語政策下,展現了語言多樣與國家凝聚可以並行不悖。在印度,語言的複雜性更上一層樓,全國有22種官方語言,而地方語言更是數以百計。印度憲法雖未明確指定「國語」,卻允許各邦根據自身歷史與文化選擇行政語言。在這種環境中,語言不再是一體化的象徵,而是多元並存的反映。
語言與國籍間的張力,在現代社會中有了更鮮明的輪廓。譬如說,美國出生的華裔第二代,許多從小講英語,中文只是週末學校的選修課。對他們來說,自己是美國人無庸置疑,但「中文不好」卻時常被視為「不夠華人」的標記。這樣的文化矛盾在拉美社群也有類似現象,美國社交平台上就常見年輕拉丁裔自嘲是「no sabo kid」(意指不會說西班牙語的拉丁裔),並試圖挑戰「語言才是身份認同核心」的觀念。
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正好體現語言與國籍分離的現象。英語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奈及利亞等國的官方語言,但這些國家的人民不會說自己是「English nationality」——因為「English」更多指的是英格蘭的族群認同,而非一種全球適用的國籍。反之,西班牙語雖然是西班牙的國語,卻同樣在二十多個國家中被作為官方語言,從墨西哥到阿根廷,每個地區的西語都有其獨特風味與文化背景。語言在這裡成了一條連結多重文化的絲線,而非單一國家的徽章。
這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語言與種族、民族之間的微妙差異。雖然語言常被視為某種文化傳承的象徵,但它並不等於種族或族裔認同。美國的原住民群體,有些在歷史上被迫放棄原生語言,如今即使不再能說出祖先的話語,他們依舊保有強烈的原民認同與文化記憶。同樣地,旅居倫敦的奈及利亞家庭中,孩子或許從小講英語,卻仍然會在家庭聚會中跳著祖傳的舞蹈,吃著媽媽親手煮的非洲燉菜,語言之外,還有更多連結著他們族裔身份的元素。
在教育現場中,這樣語言與身份交織的現象無處不在。許多西方學校已開始推行多語課程,不再強調「完美母語者」的概念,而是鼓勵學生接納自己的語言多樣性。像法國小學教師 Clara,就在巴黎郊區的課堂中安排「語言分享日」,讓來自摩洛哥、越南、葡萄牙背景的孩子輪流教大家自己家庭的語言問候語。這不僅增加了同理心,也讓語言學習變得更有情感溫度。
語言也一直是民族主義運動中的核心議題。十九世紀以來,許多國家為了塑造一致的民族形象,常會壓抑地方語言。例如法國在歷史上一度嚴禁在學校使用布列塔尼語和奧克語;土耳其在凱末爾改革期間則推動語言現代化,將文字由阿拉伯字母轉為拉丁字母,這些做法都顯示語言政策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國族認同的塑造工程。
但隨著多元文化的理念普及,如今的語言政策也開始朝包容性發展。像加拿大政府積極保護法語社群權益,同時也推動原住民語言復育計畫;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語和巴斯克語被視為自治區的官方語言,儘管這仍引發不少政治爭議,卻也展現出語言與地方認同之間密不可分的情感連結。
在全球化、網路與移民流動日益頻繁的今天,語言與國籍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Zoom 會議中,一個在柏林工作的巴西工程師可能用英語與在東京的瑞典設計師協作,彼此卻從未見面。語言早已不再局限於地理疆界,它穿越時區、文化與國籍,成為一種彈性、多元的交流方式。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理解語言與國籍之間的流動與複雜,不僅能幫助我們設計更具包容性的課程,也能引導學生擁抱自己的多重身份。在這個講求跨文化理解與全球連結的時代,語言學習已不再是「學會一種語言」那麼簡單,而是學會如何以語言為橋,去理解他人,也看見自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