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謐之中學會專注:義大利隱藏版馬賽克學校的學習之道

在義大利東北部的小鎮斯皮林貝爾戈,有一所藏身在寧靜巷弄中的藝術學校,它或許鮮為人知,卻是全球唯一一所專門教授馬賽克藝術的學府。這所「弗留利馬賽克學校」(Scuola dei Mosaicisti del Friuli)自1922年成立以來,一直靜靜地守護著這門源遠流長的技藝。漫步於校內長廊,迎面而來的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寧靜,彷彿每一塊馬賽克磚都在低聲細語。沒有一般學校的喧囂,耳邊傳來的,只有鑿子輕敲與瓷片碰撞的細碎聲音。

進入校園的瞬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廣場上一幅用馬賽克拼成的《格爾尼卡》——這幅畢卡索的反戰巨作在此以另一種形式重現,令人駐足沉思。而沿著走廊前行,你會看到米開朗基羅的《聖殤》、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聖母與聖子,這些經典作品被轉化為無數小小瓷磚拼貼出的藝術奇蹟,彷彿整座建築本身就是一座活的馬賽克博物館。

這所學校每年只招收約四十名學生,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的是剛高中畢業的年輕人,有的則是轉職中的藝術家或設計師。年齡、背景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對這門極其細緻又富表現力的工藝充滿熱忱。三年的正規課程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圖案開始學起,繼而進入金碧輝煌的拜占庭風格,最後才讓學生們自由探索當代的創作路徑。在這裡,技巧的積累與創意的釋放並重,每一步都要耐得住寂寞與重複。

這種訓練方式讓人聯想到瑞士的馬賽克大師阿莫斯·卡爾卡諾的經歷。他年輕時原是建築師,後來因一次旅遊中偶然接觸馬賽克創作而改變人生。他回憶初學時每天坐在長凳前,一動不動盯著那堆細如米粒的瓷片,一放就是好幾個小時。「你得先學會把自我收起來,」他說,「這不是簽名式的藝術,而是集體的創作。單一的馬賽克碎片沒什麼意義,但當成千上萬個拼湊在一起時,它才能發聲。」

這也是為什麼這所學校只會有少數學生完成三年訓練,取得「馬賽克大師」的資格。能夠繼續進修第四年的,更是鳳毛麟角。學校的校長吉安·皮耶羅·布羅維達尼認為,馬賽克的藝術不僅是一門工藝,更是一種心性的鍛鍊。他常說:「這門藝術讓人學會慢下來,學會專注,學會在重複中發現美。」

在教室裡,每位學生都靜靜地對著工作台作業。馬賽克創作要求極高的精準度,有時一幅作品需要上千甚至上萬塊瓷片,尺寸小至0.5公分,每一塊都要經過反覆調整,才能形成完整圖案或寫實風景。材料的選擇也非常講究,包括大理石、玻璃、琺瑯磚,甚至貝殼。這樣的細緻不僅需要眼力與耐性,更需要一種「身體記憶」,讓手與眼達到某種默契。

在課堂之外,學校也對公眾敞開大門。每年有多達四萬名遊客參觀這所學府,不論是參加導覽、參觀學生作品,甚至報名短期課程。來自柏林的普妮瑪·艾林格便是因一次短期課程而愛上這門藝術,後來乾脆辭去行銷職位,全職投入學習。她說:「這門工藝介於手工與藝術之間,有時你像個技工,埋頭苦幹;有時你又像畫家,在顏色與紋理之間玩味不止。這種流動感讓人完全沉浸。」

對於旅人來說,這所學校不只是參觀景點,更像是一場深入傳統與美學的體驗。你可以選擇自由參觀,也可以預約導覽,由學校特訓的導遊或當地的志工陪同走訪。他們常會將導覽結合城鎮漫遊,一邊介紹歷史背景,一邊指引你尋找散落在斯皮林貝爾戈街頭的馬賽克——這裡的教堂、商店、餐館、街角,到處藏著大大小小的作品,整座小鎮儼然是一座戶外藝廊。

就連城郊的自然風貌也與馬賽克創作息息相關。例如塔利亞門托河帶來的圓滑河石,一直是當地工匠的重要材料。而周邊的馬格雷迪平原看似荒蕪,卻蘊藏著豐富生態:野花、鳥禽、昆蟲等,常被轉化為學校戶外創作的主題。如今,學校的一批資深校友正齊心打造一幅超過1,200平方公尺的巨型馬賽克地板,內容描繪的正是這片土地的生物與風景。

說到底,馬賽克不只是藝術作品,它是歷史的延續,是文化的積澱,更是一種學習方式。正如教授達妮拉·維努托所說:「我們把學校視為工作坊(bottega),這裡不是光靠聽課的地方,而是透過實作、透過手、透過錯誤來學習。馬賽克這門藝術只有靠做,才能活下來。」



如果你對藝術、歷史或純粹的手工有興趣,那麼這座義大利小鎮與它的馬賽克學校,或許正是你重新認識「學習」一詞的最佳入口。這裡的每一塊瓷片、每一幅作品,都是時光與技藝的積木,靜靜地邀請你加入那一場沒有盡頭的拼圖旅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