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忽視教育現場的無名英雄:給助理教學人員真正的支持與歸屬感

 當我們談論到教育體系中那些最默默付出、卻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助理教學人員(paraprofessionals)往往名列前茅。他們並不是簡單的「助教」或「輔佐角色」,而是許多有特殊需求學生每日生活中最穩定、最值得信賴的支持者。他們幫助學生穩定情緒、處理創傷經歷、面對學習困難,有時甚至只是靜靜地坐在旁邊,讓學生知道有人一直都在。但遺憾的是,在許多學校裡,他們經常被排除在專業發展、決策參與與情緒支持系統之外。

Clementina Jose 是一位在學校社工領域工作多年的督導,長期觀察紐約布魯克林校園中助理教學人員的處境。她曾遇過一位學生行為持續失控,雖然已召開多次個別教育計畫(IEP)會議,情況仍未改善。有一次她改問那位與學生朝夕相處的助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在情緒失控前會有什麼徵兆?」那位助理回說:「他會咬緊下巴,然後開始小聲哼歌。」這個微小的觀察成為轉捩點,讓團隊及時介入,學生的狀況也隨之改善。那位助理後來說:「我平常只是被告知要執行什麼,沒人問過我怎麼看。其實我真的很了解這個孩子。」這段對話成了 Clementina 心中一個深刻的提醒——如果忽視了這些人的觀察與經驗,不只是對他們的不尊重,更是浪費了教育現場最珍貴的資源之一。

在美國公立學校系統中,助理教學人員面對的情緒勞動極其龐大。他們服務的對象往往是行為挑戰高、受過創傷或語言發展落後的學生,有時還必須在資源不足的環境中應對突發事件。但儘管他們的工作如此關鍵,許多學校仍未為他們設計專屬訓練,甚至連基本的情緒支持機制都沒有,導致他們經常感到孤立與疲憊,進而出現高離職率,讓學生也失去了最穩定的成人支持。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學校領導者需要真正地將助理教學人員納入整體教育架構。這不只是展現包容,更是維持特殊教育長遠發展的關鍵策略。重點是:提供適合的訓練資源、讓他們參與決策、建立情緒支持機制,並創造有凝聚力的工作文化。

在芝加哥一所學校,行政團隊嘗試用簡單的方式建立情緒支持網絡。他們每週在放學後安排十五分鐘的非正式情緒回顧時間,由社工或輔導老師帶領。有時只需問一句:「這週有什麼讓你特別沉重的事?」或「今天如果有什麼協助會更好?」這些短暫卻有結構的對話,讓助理人員有機會釋放壓力,也讓校方更理解第一線人員的真實需求。

不是每所學校都有資源進行實體會談,因此有些地區會利用數位工具,例如每週發送一份簡單的 Google 表單,讓助理教學人員匿名填寫兩個開放式問題:他們的反思與建議。雖然看似簡單,卻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出口,讓聲音能被聽見並轉化為改變的動力。

在訓練部分,傳統的教師研習內容往往無法貼合助理人員每日的實際挑戰。有遠見的學校開始設計短時數、實務導向的社交情緒學習(SEL)課程,主題涵蓋危機處理、共感溝通、情緒調節等,並透過角色扮演與實例討論幫助他們學以致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訓練最好安排在有薪時段,這樣既尊重了他們的時間,也提升參與意願。

在北加州的一所中學,教學團隊開始邀請助理教學人員參與 IEP 會議,並鼓勵他們在會議前準備書面觀察報告。一位資深助理分享,他從一開始不敢發言,到後來能用專業語言陳述學生行為的細節變化,這讓他感到被重視,也找回了工作的熱情與價值。

同儕支持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助理教學人員常感到與教師團隊隔閡,缺乏交流機會。有些學校每月安排30分鐘的非正式聚會,邀請資深人員分享應對學生情緒風暴、轉換課程過渡等技巧,讓新進同仁迅速成長。哪怕只是提供一間教室、幾杯咖啡和一個提問引導,也能營造出彼此支持的社群文化。

有些學校甚至設置 Google 文件,讓所有助理人員可隨時留言,分享經驗或提出問題,讓學習與交流不中斷。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若能持續下去,就能建立出真正屬於他們的專業社群。

當代學生面對的心理與社會挑戰越來越複雜,從疫情陰霾、社會不公到家庭變故,這些壓力往往在校園中爆發。而助理教學人員,正是那些能夠在關鍵時刻穩住孩子情緒、伸出援手的大人。他們的角色,不應該再被視為「次要」。

重視學生的學校,首先要重視那些支持學生的教育工作者。投資助理教學人員,不只是為了減輕教師壓力,更是為了打造一個真正人性化、有溫度的學習環境。他們不是臨時工,也不是配角,而是教育現場不可或缺的骨幹。

讓他們參與、讓他們被看見、讓他們感到被需要,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畢竟,一個懂得照顧照顧者的學校,才有能力真正照顧好每一位學生。

留言